当晨雾还未完全散尽,我沿着青石板路向山谷深处走去。山风裹着松针的清香掠过鼻尖,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水声,像一串散落的银铃。转过一道山梁,神农喷泉的轮廓便撞入眼帘——那是一座高三丈的石砌喷泉,底座雕刻着盘曲的龙纹,顶端的水柱如银链般垂落,在晨光中折射出细碎的光斑。
喷泉的基座由青灰色的花岗岩堆砌而成,石缝里爬满深绿的苔藓,湿润的石面上还凝着昨夜的露珠。水从基座中央的龙首口中喷涌而出,先是一束细流,到半空突然散作万千水珠,如天女散花般飘落。最妙的是水流的层次:最外层的水线较粗,在阳光下发着银亮的光;中间层的水珠细碎,像撒落的星子;最内层的水流最柔,化作雾霭般的轻烟,裹着水汽漫上周围的岩石。
喷泉的周围是一片开阔的谷地,四周被苍劲的古松环抱。这些松树已有百年树龄,树皮皲裂如鳞甲,枝桠却依然遒劲,松针上挂着的水珠在风里摇晃,偶尔滴落,与喷泉的水线相击,发出“叮咚”的轻响。谷底铺着厚厚的苔藓,绿得发黑,踩上去软绵绵的,像踩在一块巨大的绒毯上。苔藓间点缀着几簇野菊,淡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,在水雾中若隐若现。
正午的阳光最是炽烈。喷泉的水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最外层的水线像撒了一把碎金,连龙首的额头都被镀上了一层蜜色。水雾升腾而起,在半空形成一层薄纱,阳光穿透时折射出淡淡的彩虹,横跨在喷泉上方。此时的谷地被晒得暖烘烘的,松针的气味混合着水汽,在空气中酿出一种清冽的甜。偶尔有山雀从松枝间扑棱棱飞起,翅膀上沾着水珠,掠过喷泉时,尾羽扫落几点水沫,落在游客的肩头,惹得一阵轻笑。
黄昏的喷泉则添了几分温柔。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橘红,喷泉的水柱在逆光中变成半透明的琥珀色,水珠坠落时拉出细长的影子,与谷底的苔藓、古松的影子交织成一片。此时,喷泉的水势渐缓,最外层的水线变得细弱,却更显轻盈,像一串未系紧的珍珠链。远处的山峦被夕阳勾出金边,与喷泉的光影相映,连风里都飘着暖融融的草香。
最动人的是月夜里的喷泉。山间的月亮升得晚,却格外清亮。当最后一缕暮色沉入山谷,喷泉的灯光次第亮起——暖黄的光裹着水柱,像给银链镀上了一层蜜。水雾在月光下泛着幽蓝,与喷泉的暖光交织,形成一层朦胧的纱。此时的谷地静得出奇,只有水声在夜色中回荡,与松涛、虫鸣应和。偶尔有夜鸟掠过,黑色的身影在月光下闪过,留下一串清啼,惊起一圈涟漪般的水纹。
关于这座喷泉,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:上古时,神农氏在此尝百草,见山民苦于干旱,便以神力引天河之水,化作此泉,滋养一方。喷泉的龙首,便是神农氏的化身,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。如今,龙首的嘴角仍微微上扬,仿佛仍在诉说着那个古老的传说。
离开时已是傍晚,山风渐起,吹得松涛阵阵。我回头望去,喷泉的水柱在暮色中依然清晰,像一根连接天地的银线。水雾漫过谷地,裹着松针的清香、野菊的甜,还有神农氏的传说,在晚风中飘向更远的地方。
这座喷泉的美,不在宏大的气势,而在细节的温柔——苔藓上的露珠、松针间的水痕、水雾里的彩虹,还有月光下的朦胧。它像一首无声的诗,用流水、岩石、光影,诉说着自然与神话的交融。当我再次想起它时,眼前浮现的不仅是那座石砌的喷泉,更是山谷里的晨雾、黄昏的暖光,和那一缕若有若无的,属于神农的传说。
发布评论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