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得土安:摩洛哥北部明珠,大西洋畔的历史与现代交织​

得土安:摩洛哥北部明珠
济祥 2025-10-30 旅行百科 12 0

在摩洛哥的北部疆域,大西洋的蔚蓝波涛与里夫山脉的葱郁绿意在此交汇,孕育出一座融合阿拉伯、安达卢西亚与柏柏尔文化精髓的瑰宝——得土安(Tétouan)。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镌刻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,既是摩洛哥的“北方瑰宝”,也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文化在北非的“活态传承地”;它既是历史上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要冲与伊斯兰学术的高地,也是现代摩洛哥艺术与手工艺复兴的摇篮。当游客穿梭于白色石屋与蓝色门窗编织的迷宫般街巷,当他们仰视修复一新的古城墙与麦地那(老城)的尖塔,当海风携带着大西洋的咸香与里夫山间的清新拂过脸庞,得土安便以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,向世界诠释何为“多元文化的共生与繁荣”——它既是历史的守望者,也是现代的开拓者;既是传统的捍卫者,也是未来的探索者。


D11得土安.jpg


得土安,这座摩洛哥北部的明珠,距离首都拉巴特(Rabat)约60公里,坐落于大西洋沿岸平原与里夫山脉的交汇处。城市依偎在一条狭长的沿海平原上,东、北、西三面被群山环抱,南面则直面浩瀚的大西洋。这种“背山面海”的地理位置,为得土安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:大西洋的湿润海风调节了内陆的干燥气候,使得这里冬季温和宜人(平均气温10-15℃)、夏季凉爽舒适(平均气温25-30℃),全年降水适中(约500毫米),成为摩洛哥最宜居的城市之一。同时,里夫山脉的森林与河流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与生态屏障,而大西洋的渔业资源则滋养了当地数百年的渔业传统。


得土安周边,自然景观如画卷般展开:沿海平原是肥沃的农业区,橄榄树、柑橘林、葡萄园与小麦田交织成一幅幅丰收的景象;里夫山脉则覆盖着茂密的松树林、橡树林与高山草甸,是徒步、登山与观鸟的绝佳胜地——其中,“塔拉瑟姆特国家公园”(Parc National de Talassemtane)作为北非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,生活着巴巴里猕猴(Macaca sylvanus)、伊比利亚猞猁(Lynx pardinus)等珍稀动物与多种特有植物。此外,得土安的海岸线绵延数公里,分布着多个沙滩与海湾,其中“斯帕特尔角”(Cap Spartel)作为非洲大陆最西北端,也是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隐秘分界点(尽管地理学上公认的分界点为直布罗陀海峡),这里的海浪与礁石共同构筑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。


D11得土安2.jpg


得土安的历史,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,考古学家在“里夫山麓”发现了柏柏尔人部落留下的石器与陶器遗迹。公元前10世纪,腓尼基人(Phoenicians)在此建立了贸易站,将其作为连接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桥梁,交易商品涵盖象牙、黄金、香料与奴隶。公元前2世纪,罗马帝国征服该地区后,得土安成为“廷吉塔纳毛里塔尼亚行省”(Mauretania Tingitana)的一部分,罗马人在此修建了道路、桥梁与小型堡垒,但其重要性远不及南方的沃吕比利斯(Volubilis)。公元5世纪,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,汪达尔人(Vandals)与拜占庭人相继控制该地区,但得土安始终保持着作为地方贸易中心的地位。


tetouan-1194014_1280.jpg


7世纪,阿拉伯人征服北非后,得土安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(靠近直布罗陀海峡,是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)而迅速崛起。8世纪,伊德里斯王朝(Idrisid Dynasty)在此建立统治,将其打造成伊斯兰学术与贸易的圣地。13世纪,马林王朝(Marinid Dynasty)重建得土安,并将其定为北方首都,城市迎来了黄金时代——城墙、清真寺、学校与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来自安达卢西亚(西班牙南部)的穆斯林学者、工匠与商人纷至沓来,带来了阿拉伯书法、伊斯兰建筑与安达卢西亚音乐的精髓。这一时期,得土安的卡拉维因大学(University of Qarawiyyin,虽位于非斯,但得土安分校影响深远)与苏菲派道堂成为北非重要的知识与精神灯塔。


15世纪末,随着格拉纳达的陷落(1492年),大量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(摩尔人)与犹太人被驱逐出西班牙,其中许多人选择得土安作为新的家园。这些移民带来了安达卢西亚的建筑风格(如白色石屋、蓝色门窗与花卉瓷砖)、音乐(如弗拉门戈与安达卢西亚民谣的融合)、美食(如橄榄油烹饪与甜点制作)与手工艺(如陶器、纺织与皮革制作),使得得土安成为“安达卢西亚文化在北非的避风港”。1912年,法国与西班牙瓜分摩洛哥,得土安被划为西班牙保护领地的首府(直至1956年摩洛哥独立),西班牙人在此修建了火车站、行政大楼与天主教堂,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多元文化面貌。


tetouan-1193991_960_720.jpg


步入得土安的麦地那(老城),仿佛穿越时空,进入了一个由白色石屋与蓝色门窗编织的梦幻世界。这里的街巷错综复杂,宛如迷宫,每一处转角都藏着惊喜。白色石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蓝色门窗则如同点缀其间的宝石,闪烁着迷人的光芒。漫步其间,你可以感受到安达卢西亚风情的浓郁气息,仿佛置身于西班牙南部的某个小镇。而花卉瓷砖的装饰,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艺术的气息,让人不禁为之陶醉。


得土安,这座北非大西洋岸的璀璨明珠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。在这里,历史与现代交织,传统与创新共生,共同谱写着一曲多元文化的赞歌。 得土安的麦地那(Medina),作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地带,亦是全球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。这片广袤约70公顷的古老城区,由蜿蜒曲折、宽度不及一米之窄的白色石板小径,两至三层高、墙面光滑如镜、门窗以蓝绿为主色调的白色石质建筑,以及错综复杂、宛如迷宫的小巷交织而成。麦地那的建筑风貌,巧妙融合了阿拉伯、安达卢西亚与柏柏尔文化的精髓:高耸的宣礼塔直指云霄,清真寺的圆顶与尖塔点缀其间,而深藏于石屋之中的安达卢西亚风格庭院(Riad),则以绚丽的马赛克瓷砖(Zellige)与精致的木雕天花板(Mashrabiya)装饰,尽显匠心独运。漫步于此,游客可深刻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——传统手工艺店铺(诸如陶器、铜器与皮革作坊)与现代咖啡馆、书店并肩而立,身着传统长袍的老者与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不期而遇。


tetuan-3328258_960_720.jpg


得土安,作为摩洛哥现代艺术与手工艺的重要发源地,其“艺术家街区”(Quartier des Artistes)汇聚了众多画家、雕塑家与陶艺家。他们的创作灵感,源自安达卢西亚的斑斓色彩、柏柏尔的神秘图腾以及大西洋的壮阔波澜。其中,以蓝色几何图案为装饰的陶器盘与花瓶,以及采用里夫山羊毛精心编织的挂毯与披肩,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。此外,得土安每年夏季举办的“安达卢西亚音乐节”,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,他们演奏着融合阿拉伯、西班牙与非洲节奏的传统乐器,如乌德琴、手鼓与弗拉门戈吉他,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。


得土安的美食,是大西洋渔业资源与安达卢西亚烹饪技艺的完美融合。游客在此不可错过的佳肴包括:以橄榄油、柠檬与大蒜调味的“烤沙丁鱼”(Grilled Sardines)、配以番茄、辣椒与香草的“海鲜库斯库斯”(Couscous with Fish)、融合安达卢西亚酥皮与北非香料的“海鲜酥皮派”(Pastilla de Mariscos),以及源自安达卢西亚甜点的“橙子杏仁蛋糕”(Orange and Almond Cake)。此外,得土安周边橄榄园产出的优质橄榄油,以及里夫山野花采集的纯正蜂蜜,亦是当地不可多得的特色美味。


随着得土安知名度的日益提升,过度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压力(如垃圾处理难题、游客拥挤现象)与建筑破坏风险(如传统石屋被改造为商业店铺)日益凸显。为保护麦地那的历史风貌,摩洛哥政府携手当地社区,共同实施了“传统建筑修复计划”,采用原始材料与工艺对石屋与清真寺进行修复,并严格限制每日游客数量(麦地那核心区不超过2000人)。同时,“可持续旅游项目”鼓励游客参与手工艺工作坊、海滨清洁志愿活动与文化导览,以促进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。


尽管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,但得土安的居民依然坚守着传统习俗。每年“摩尔人新年”(Yennayer,约1月12日),柏柏尔家庭会准备传统美食(如小米粥与烤羊肉),并举行盛大的歌舞庆祝活动;而“安达卢西亚音乐之夜”(每月最后一个周五)则在麦地那的广场上激情上演,居民与游客共同沉浸在乌德琴与手鼓的悠扬旋律中。在“得土安民俗博物馆”,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到19世纪的安达卢西亚服饰、阿拉伯书法作品与柏柏尔饰品,这些展品无声地诉说着城市的多元记忆与文化传承。


rehabilitation-1006258_960_720.jpg


得土安的故事,是一部关于海洋与山脉、移民与融合、传统与现代的壮丽史诗。它既是摩洛哥的“北方明珠”,闪耀着安达卢西亚文化在北非的独特光芒;亦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枢纽与伊斯兰学术中心,见证了无数文明的交流与碰撞。同时,它还是现代摩洛哥艺术与手工艺的复兴之地,孕育着无数创意与灵感。在这里,白色石屋映照着大西洋的波光粼粼,蓝色门窗倒映着里夫山的郁郁葱葱,而每一条小巷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对话与传承。当游客踏上归途,心中留下的不仅是照片与回忆,更是一种对“多元文化共生”的深刻感悟——得土安以其独有的方式,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文明,绝非单一文化的独领风骚,而是不同文化相互滋养、共同繁荣的永恒诗篇。


猜你喜欢

发布评论

发表评论: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010-8586-4460 扫描微信 扫描微信2 在线咨询